close

  5月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司司長鄭昕談到今年以來多地出現的中小企業停產、破產現象時表示,在企業停產、老闆跑路的客觀事實面前,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做好公共服務的工作。營造良好的環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市場開拓、企業管理、創新能力等都是企業自身的事。(5月27日新華網)
  中小企業生存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數據顯示,今年1-7月份,全國31萬戶規模以上企業中,虧損企業戶數為4萬戶,虧損面為12.7%,中小企業整體利潤率不到3%。分析中小企業生存困難的原因,無外乎融資難、融資貴;用工難,用工貴;拓展市場難,回收貨款難等等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幾乎所有的分析在提出解決對策時,都是大談政府應該做什麼,似乎所有的問題又都歸咎於政府身上。
  誠然,政府有責任推動中小企業健康發展,但是這種責任只能止於三個方面。一是為中小企業提供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要“一碗水端平”,避免厚此薄彼。二是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不要把手伸的太長,不是“管”就是“拿”,抑制企業主的經營能力,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三是做好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讓人流、物流、貨幣流以及信息流順暢流動,儘量減少各項外生交易成本。政府把這些工作做好,做到位,就充分履行了職責,最終誰勝誰負,政府不應該管,也沒法管,讓企業“各安天命”是最好的選擇。這就是政府和市場的邊界。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金融機構控制風險和中小企業自身信用不足相互矛盾的現實反映,政府不應該搞所謂的“銀企對接”,更不應該用行政手段去讓金融機構降低貸款利率。金融機構如何和企業合作,是純粹的市場行為,期冀政府干涉有違市場邏輯。也不要罵“銀行太黑”,銀行也是市場主體,它必須演好自己的市場角色。
  “用工難,用工貴”問題是經濟運行的階段性特征,覆蓋了所有行業和企業,不是中小企業所獨有,大企業同樣存在。解決這個問題,是個系統工程,政府要發力,企業同樣要有所作為。抱怨和牢騷都無濟於事,實實在在地提高產品質量,打造產品品牌,提升在價值鏈中所處的地位,才是正道。留戀“勞動密集型時代”的溫床,不是在找死,而是在等死。中小企業有“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更應該有所作為,而不是對工人漲工資的要求充滿“怨恨”。
  “拓展市場難,回收貨款難”問題是不同市場主體博弈力量的反映。由於中小企業實力弱小,獲取信息能力、議價能力也較弱,在市場、價格等各個方面都會受在大企業的擠壓。這是基於商業思維的市場主體的理性行為,政府不可能用行政手段去抑制這種行為。這是商場中的“叢林法則”,商業的殘酷正表現於此。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中小企業自己在市場中變強。
  中小企業生存難,責任在誰?政府、金融機構、工人、還是大企業?我想,一定是沒有履行好自己職責的那一方,它的失職,要麼侵害了中小企業,要麼寵壞了中小企業。
  文/喬瑞慶  (原標題:中小企業生存難,該打誰的板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n65pncfd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